人工智能时代,人类何去何从(八)从同情心到慈悲心
2022-06-27 阅读:762
1主持人:佛法说的是慈悲心,哲学说的是同情心,两者有什么区别吗?
2济群法师:孟子说,恻隐之心人皆有之。人们看到孩子走在井边就会担心,不是因为孩子和你有什么关系,而是自然生起的同情心。这就说明人有良性潜质。如果我们把这念恻隐之心不断发扬,就会成为慈悲心。当你看到每个人都能心生慈悲,就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。所以从佛法角度说,同情心是成就大慈大悲的重要基础。如果没有同情心,也就没有慈悲心了。
3周老师:西方哲学在谈道德问题时强调了两点。道德基础并不是社会外加于人的约束,实际上,道德在人性中是有根据的。你是生命,别人也是生命,生命和生命之间是有通感的。看到别的生命受苦时,你会本能地产生痛苦,这是道德的基础。英国哲学家、经济学家亚当·斯密在《道德情操论》中强调:社会上一切重要道德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上。其中最主要的,一是正义,一是仁慈。正义就是不能损人,并对损人行为加以制止和惩罚。而仁慈不仅不能损人,还要在他人遭受痛苦时给予帮助。所以,同情心是西方哲学强调的道德基础。
4另一个基础是说,人是精神性的存在,有灵魂,有理性,所以你有自尊心,要尊重自己,也要尊重他人,要作为灵性的存在互相对待。这种尊严也是道德的基础。
5这个说法和孟子的观点很像。孟子讲道德的四端,其中两点是说: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”,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开端;“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”,做人是有尊严的,不能亵渎这个尊严。这种道德情感,中外是相通的。
6济群法师:今天的社会特别需要道德,但道德在民众心目中并不是很有分量。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,和对道德的认识有很大关系。我们往往觉得,道德是社会的需要,不是个体生命的需要。那么当大家都不遵守道德时,我去遵守道德,是不是傻瓜,是不是吃亏?
7刚才周老师说到,道德的源头来自内在的同情心、羞耻心。但现在的人太无明了,这种内在源头未必有多少力量。所以要让大家认识到,道德不仅是社会的需要,当我们遵循道德时,自己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。
8佛法认为,生命都是因缘因果的相续。我们今天能成为这样的人,有这样的性格、兴趣、命运,来自过去生的积累,是行为、语言、思想产生后留下的业力。这些积累会成为习惯,习惯会成为性格,性格会成为人格。如果我们希望有更美好的自己,必须从身口意三业开始改变。这就离不开对道德的实践。
9如果我们不遵循道德,造作种种恶行,将形成不健康的习惯乃至人格,给生命带来无尽痛苦。也就是说,自己首先会成为身口意行为的受益者或受害者,其次才是他人。道德行为会在自利的同时造福他人,不道德的行为会在自害的同时伤及他人。真正认识到这一原理,自然会遵循道德。所以道德需要以智慧为前提,看清这些行为的结果,以及和自身的利害关系。否则,仅仅通过社会监督或同情心来落实道德,是没有多少力量的。
10主持人:在利益面前,道德的约束力往往非常微弱,甚至在法律的重压下,也有人铤而走险,导致食品安全、环境污染等种种问题。所以还是要从观念上正视,从根本上改变人心和人性,知道所有的事都和自己息息相关。